由于文化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构成、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能够讲一口地道、符合英美习惯的英语的确不太容易。考易网校名师提醒: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按照英语的习惯去讲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质的飞跃。实际翻译中,成语、习惯用语、主动与被动等特殊句子,都因英汉语言差异而不同,翻译时要按照英语思维去理解,否则就有可能闹笑话。
英汉两种语言在成语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在使用成语时,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不能想当然地翻译。如,我们说某个人“挥金如土”,按照汉语直译应为“spend money like soil”,但事实上,英美人的说法却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大海捞针”要译成“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而不能译成“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对牛弹琴”要译成“cast the pearls before swine”,而不能译成“cast the pearls before ox”。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中文里的成语翻译成英语很难一一对应,只能意译,即表达出正确意思,而不一味注重语言形式。如“梁上君子”翻译为thief、“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翻译为be driver into a corner、“兴高采烈”翻译为in high spirits。
要想讲好英语,我们还要熟悉英语的习惯表达。有些英语的习惯表达法和汉语有较大差异,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有时会发生很大偏差。如,一位导游领着一些美国人游览,有位女士想上厕所,她认为使用toilet、bathroom等直截了当的词不雅,便委婉地说,“Excuse me,sir,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这位导游照字面意思理解,误以为这位女士只是想洗手,如果不假思索回答说,“Oh,you can wash your hands any where.”(哪儿都行。)可想而知,这样的回答会让人哭笑不得。
学习中,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值得我们注意。英语多用“无灵主语”,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多用“有灵主语”,注重“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如“我们乘长途汽车到了牛津”,翻译为“A coash took us to Oxford”;一般来说,英语多被动结构,汉语则常用主动结构。因此,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汉译英时可多使用些被动语态,英译汉时则可灵活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结构;同时,英语多用代称避免重复,汉语则多用实称,较常重复。所以在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而汉译英时则要加上这些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如“这所大学比那所大学有名”翻译为“This university is more famous than that one”。
通过以上这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可以看出,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学习时要注意培养一些好的习惯,如多使用英英词典少用英汉词典,多听英文广播、多看原版文学作品、多与使用英语语种的人进行交流等。坚持下来,相信你的英语会说得越来越地道。
英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抵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倾听某一段英文读物时,假使我们事前被告知这段读物所要讨论的主题时,我们会更容易听懂这段读物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当我们获知这段读物的主题时,我们脑海中与这个主题相关联的知识背景、相关的词汇和读音被唤起,更容易被抽取,与正在被聆听的读物进行匹配并确认,于是,我们便“听懂”了这段读物。
当我们在进行海量的阅读时,大脑也在不断运转,甚至也在进行某种无声的唇读,建立所阅读主题的知识背景、相关词库、音库等,当您有海量的阅读时,您大脑不自觉所建立的这些知识背景、词库、音库就会多次重复,直至您毫不费力的完全掌握。想想看,我们孩提时代学习中文时,所阅读过的大量的故事书、小说、连环画和各种各样我们所感兴趣主题的书籍,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呢?我们似乎并不费力就掌握了文字和对应的音节,仔细想想,海量阅读是否贡献良多?我们坚信要达到完全掌握外文到达信心拈来的地步,一定也必须坚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阅读的核心意义在于,建立知识面,建立知识面所对应的词库和音库,为听力理解建立起词和音一一对应的库存,为大脑在聆听音节时迅速唤起和提取库存建立基础。我们只有海量的阅读,建立了音和词的库存,才有可能必要时形成唤起。海量阅读的重要性过往长期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所忽视。我国外语教育界过分热中于将优美的语言肢解成主谓宾定状补之类,过分热中于各类习惯用法的反复灌输,过份热中于试题的集中轰炸,不曾想到,语言与其说是一种可以证实或证伪的科学,毋宁说是一种历史和习惯的产物,只要透过海量的阅读形成语感和足够频度的重复,则句子成分和习惯用法之类的问题即可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