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
②“礼”:即“克已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思想)。(“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规范。)
③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④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①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性本善”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②道德观: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③政治观:提倡“仁政”,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2)影响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①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礼乐教化。
②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③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C
解题技巧:
解答材料式选择题时,一要“心中有数”,即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二要“小心求证”,即运用知识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这样才能提高准确率。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孔子“礼”的思想
D.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B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答案】C
(1)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孔子提出了“仁”
“义”“礼”等思想主张,开创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但此时的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等,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要求,因此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与社会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1)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认为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
【答案】A
(1)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和商鞅。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魏国进行了变法。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特征: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
(1)代表人物: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3)思想主张:
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A.孔子 B.庄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C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答案】C
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墨子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1)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