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音及字形辨析
技巧:①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②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是重点,生僻字一般不会错。
审清题干:是找全都相同还是全都不同,是找有错别字还是找全部正确的一组选项。
答题注意把控时间,优先用排除法。平时宜多积累。
2、词语运用题
技巧:①对词义的理解,先用自己熟悉或者会的词语去排除。
②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灵活使用排除法,将自己熟悉且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3、成语辨析
技巧: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成语和句子是否协调的问题。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①掌握成语意思;②准确分析语境。
解题思路:
①看成语所在的语境:具体的语境往往是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
②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成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③注意成语所指的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专门指个体或群体,专指人或事物,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等。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选词不当的错误;
④语句中是否表达重复。
常见成语:(注意成语所指对象)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及笄(jī)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耳顺之年(60岁);杖国之年(男子70岁);
4、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注意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平时宜多读一些文章,培养语感。
解题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5、排序(语言连贯)题
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并用排除法寻找突破口。
解题思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阅读短文以选择题方式进行理解分析能力考查。考生主要把握短文中每个段落主要内容、段落词句及关键词语,将问题带入短文中,根据文意判断正误,同时需要了解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对比的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5)借代的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6)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8)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9)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设问的作用: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思想的表达,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筛选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中心观点,认真审题,完善简洁地回答问题等是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说明的中心等。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三)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四)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审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越是似曾相识的题,越要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①要正确地解读
②通过吟诵达到动情
③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④仔细品味诗的情致理趣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诗作本身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应抓住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要从诗作的意象中发掘其思想内容要顾及全篇,
顾及全人,要联系时代背景《考纲》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写了什么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语言、语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
①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②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③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二)怎么写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效果,最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可见”(形象)通过技巧表现(表达)“不可见”(思想感情)
(三)为什么写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①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政治意义;
②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③评析作者、作品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
如何鉴赏诗歌
(一)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乃至恐惧心理诗言志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几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出发点。鉴赏诗歌其实主要是对诗人的情感理解。
(二)读、译,解决诗歌写的问题译诗,理解诗歌所写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做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古诗一旦翻译,就没味道了,所以不屑于译诗。但是对于赏析是必要的。如果对写景、咏物的诗,描写对象都可能没搞清楚,就急着答题,肯定很难切合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所写内容,最简单的方法是弄清楚每句诗的主语,这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读析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代诗词的一般结构:先写景,后抒情。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赏析、背诵有效)
起、承、转、合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三)读诗、评诗,解决怎么写此诗的问题
1.用了什么样的语言
2.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小结:读懂诗歌
译---析---评
景---象(境)--情(理)
注意:题目诗眼、题眼、词眼。类别暗示注释
诗歌鉴赏如何答题
1.常见的诗歌内容类型
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
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
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
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
忧国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2.常见的意象、意境(特点)
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志趣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流水、斜阳(夕阳、落日)、风、烟、霜、杨柳(垂柳、柳枝、柳)、落花(落红、残红)、松、菊、梅、梧桐、芙蓉、丁香、红豆、杜鹃、蝉、鸿雁、灯(烛、蜡、炬)、登高、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意境特点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激情飞越、沉郁顿挫、苦闷感伤……
3.常用的表达技巧术语(知识)
常说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常见的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修辞8种)对比-反复---反语--用典--双关(常见修辞)
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白描、赋比兴、象征、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动静关系:以动衬静-由静到动-动静结合虚实关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相生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以哀景写哀情。
常见的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4.常见的表达感情特点的词语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激昂雄壮与悲壮、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等等。
5.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平易、直率、委婉(含蓄)、雄奇、奔放、沉郁、清新、明快、凝练、华丽、质朴、晦涩。杰出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以及(孟)郊寒(贾)岛瘦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解题技巧
读题。关键词与限制语。
审题。考点意识。要点齐、归入考点,类比分析。答题。简洁规范。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偷换概念和说法。
2.意从诗出。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答题,按照“结论 用诗
歌依据分析”或“用诗歌依据分析 结论”的逻辑思路回答,实质是一道证
明题。所有依据在诗歌里,不无中生有,不任意发挥、随意拔高、不必引经据典。要分析,不能写成翻译文字、读后感。
3.思考尽可能全。改卷按照要点给分。
训练组织语言
答题要规范
常用的表述方式:
内容(写了什么)—方法技巧(用何方法技巧写的)感情(思想、道理)(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起到了某种效果作用,表达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
成考高起点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了60分,一般只要按要求完成写作,就可以拿到40-50分。作文基本评判标准:①有自拟的题目;②段落合理;③字迹工整;④不跑题;⑤字数够600字。
关于写作,考生首先要做到科学安排写作时间,其次要能够巧妙拟定作文题目,最后要注意写作内容、素材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