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倡导学校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开创了传统教育流派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2.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舒新城的《教育通论》 B.孟宪承的《教育概论》
C.庄泽宝的《教育概论》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答案】D
3.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民族文化传统 D.人口结构
【答案】B
4.人的身体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在心理发展中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C
5.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学校管理制度 D.学校行政体制
【答案】A
6,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B.增强学生体质
C.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D.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
【答案】B
7.小明同学不交数学作业班主任邢老师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批评教育他。邢老师的做法主要侵犯了小明的()
A.名誉权 B.健康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答案】C
8.我国现行课程方案中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B
9.班主任王老师从自己长期的工作中认识到,凡是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处处注意言传身教。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长期性与间接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主体性与示范性 D),连续性与广延性
【答案】C
10.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反映出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11.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是指()
A.教师教的方法 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 D.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答案】D
12.小明不善绘画交给美术老师的作业是一此杂乱无章的涂鸦他很忐忑地等待老师的批评。老师看后举着这幅作品说:“我数过了,这位同学的绘画中共用了24种颜色。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我为他的进步而高兴。"接着又亲切地对小明说:“你能用这么多颜色,如果平时再多多练习,也一定能通过这些颜色的搭配画出美丽的图画!"这个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一德育原则的要求?()
A.集体教育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B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讲授法是注人式的教学方法。
答:错误。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相品德教育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向学生港输知识完全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讲授法只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注人式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本质区别的。注人式和启发式这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讲授法中体现。
14.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
答:错误。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3)能力索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此?
答:(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黎赏美的知识和能力。(3分)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分)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2分)
16.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
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2分)”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2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2分)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要求。(2分)
17.简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答: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生态教育。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马老师《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摘要:
师:想一想,从古至今,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
生:这样可以滚动;这样快;不震荡;光滑......
师:车轮设计成圆形的,光滑,不震动,跑得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如果不是圆的,是三角形的,车轮就会一颠一颠的,走起路来不平稳。
生:四边形好一点,不,五边形更好。生:正多边形,边越多越好。
师:(随着发言出示课件)
师:那么究竟要正多少边形来做车轮就会不颠簸了呢?
生:7.8,11...,13.14.....100。
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想象)是这样吗?边数越来越多.....
生(兴奋地大声说);边数越多,多到无数条,那样的多边形的边就几乎看不到了,角也看不到了,中心点到边和到角顶点的距离都相等了,成了圆形车轮,就不会颠篮了,就平稳了。
师:那么什么是圆呢?
师生:在一个平面内,当中心点到边的每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时,这就是圆。
[问题]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答: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马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适时地出示课件将学生思维中可以滚动的形状按照“三角形一正多边形-圆形”的发展脉络直观地用课件图形一一演示出来,并在演示中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5分)
(2)启发性原则。马老师设置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马老师依次抛出“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光滑不震动跑得快”"要正多少边形做车轮才会不颠簸?"什么是”等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5分)
(3)循序渐进原则马老师从"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这个问题人手,引导学生探究车轮圆形设计的必然性,进而论证三角形正多边形都不适合做车轮渐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平稳,最后得出“圆”的定义可见马老师是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活序渐进地认识“圆”(5分)